鳥類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左側選單
:::右側選單
:::

鳥類

鳥類

彩鷸

彩鷸,彩鷸是種害羞的水鳥,常躲在隱密的香蒲或蘆葦叢間活動,受到驚擾也只會蹲伏在地面,不容易被發現:但是牠獨特的行為,卻也格外引人注目。一般來說,鳥類繁殖行為多半都是男主外、女主內,而彩鷸正好相反,採取一妻多夫的繁殖模式,雌鳥外表光鮮亮麗,產完卵就離開,繼續尋找新歡;樸素的雄鳥則須獨自扛起孵蛋的重責大任,還得帶著小寶寶在濕地裏覓食,堪稱是新好男人的學習典範。

翠鳥

翠鳥,翠鳥因有一身翠綠的飛羽而得名,經常出現於濕地水邊的蘆薈枝條,或是水邊的灌木上,選擇水質較乾淨與排水良好的水域覓食。翠鳥的食物是小魚與小蝦,覓食方式是由空中快速俯衝水中以嘴喙攫食,又有「魚狗」的別稱。

夜鷺

夜鷺,人工溼地最常見的鳥類之一,主要在黃昏或夜間捕食魚類,台語稱其為「暗光鳥」。以魚類為主食,有時也捕捉蛙類等小型動物。夜鷺經常在水深20至30公分處活動,在開放水面方能捕食,所以若人工濕地淤積,或水生植物過度覆蓋水面,將使夜鷺不易覓食。

小白鷺,小白鷺為東南亞地區分布最廣的水鳥之一,山區溪流、平地河川池塘到海岸邊都有小白鷺的蹤跡,對於水質有高度的忍受性,因此是人工濕地數量最多的水鳥。小白鷺經常在淺水處走動,用腳攪動水體,使潛伏的魚、蝦、無脊椎動物游動,然後啄食,大多在人工濕地的水淺或水緣處活動。

黃頭鷺

黃頭鷺,黃頭鷺在冬天時全身白色,但一到夏天繁殖季時,頭、頸、背部會出現橙黃色的飾羽,成為分辨黃頭鷺的重要特徵。黃頭鷺以昆蟲為主食,常成群行動、集體繁殖,經常跟隨牛隻或耕耘機,捕食翻起來的昆蟲,也常棲於牛背上,故農家稱牠們為「牛背鷺」。

大白鷺

大白鷺,大白鷺是經常出現在人工溼地的冬候鳥,常與小白鷺、蒼鷺一起覓食。大白鷺嘴喙為黃色,全身雪白,是體型最大的白色鷺鶯,常成「S」形的頸部成為多數人最深的印象。大白鷺以魚類為主食,且能攝食中型魚類,因此大白鷺得前來,代表濕地食物鏈組成穩定。

蒼鷺

蒼鷺,蒼鷺是臺灣濕地體型最大的冬候鳥,對水質的要求不高,淡水與鹹水皆可適應,只要有足夠的魚類而且人為干擾少,蒼鷺就會前來。蒼鷺的體型大、飛行能力強,經常站在水邊覓食魚類,台語稱牠為「田佇仔」,因此在溼地置放枯木當作的「鳥踏」就會吸引蒼鷺站在上面。

綠頭鴨

綠頭鴨,綠頭鴨是臺灣的冬候鳥,經常進入人工溼地覓食,以水生植物為主食,也攝食水中與低泥表面的藻類、無脊椎動物、水生昆蟲、蝌蚪等。綠頭鴨常在10月飛抵臺灣,因此人工溼地可以為綠頭鴨七席的空間。

紅冠水雞

紅冠水雞,紅冠水雞具有黑褐色的身體,紅色的額板為主要特徵;藉著長腳趾能在布袋蓮或大萍上移動,覓食葉部下的昆蟲、線蟲、吸蟲、螺類,也以植物的腐葉、腐根為食物。紅冠水雞對水質的要求不高,在清澈的水中,經常潛泳覓食水底藻類或沉水性的植物;在較污黑的水中,則多常在水面上活動。

白腹秧雞

白腹秧雞,白腹秧雞是喜愛隱密環境的水鳥,經常在密生挺水性植物的區域覓食小魚與水生昆蟲,也能藉著腳部長趾在漂浮性水生植物如布袋蓮上行走,覓食植物的殘株。白腹秧雞多在水域周邊具有草叢掩蔽的旱地上產卵。人工溼地的草叢與水域的過度環境,是白腹秧雞最佳的棲息環境。

高蹺鴴

高蹺鴴,高蹺鴴的特徵是喙細長而直、腳紅色且長,步行時緩慢優雅,且常與其他長腳的鷸科或鴴科鳥類一起成群在水深及關節處的水域覓食,相當引人注目,賞鳥人常稱牠們為「長腿姐姐」。高蹺鴴對水質的要求不高,且需水淺、泥質、水生昆蟲多的水域覓食。

洋燕

洋燕,洋燕大多分布在熱帶或亞熱帶區域,尾部分叉,在人工溼地經常成群出現,貼近水面攝食空中的蚊、蠅或蛾類由於活動快速,覓食的昆蟲量很多,可幫助減少人工濕地的蚊蠅數量。濕地附近的電線上常可見成群洋燕停滯。

小鸊鷉

小鸊鷉,鸊鷉科,喙黑色且基部有黃色斑點,無突出尾羽。多成對、成群棲息於湖泊、池塘與沼澤等開闊水域地區,趾有瓣蹼,利於潛水捕食,主食為魚類與蝦子、水生昆蟲等。叫聲多為「匹、匹」或「咕哩哩」。

小水鴨

小水鴨,雁鴨科,冬候鳥,雄鳥頭部具綠色眼帶,周圍紅褐色,尾下覆羽黃色,雌鳥則為褐色,喙與腳為黑色。善於飛行,飛行姿勢為頸腳伸直,且振翅速度甚快。多棲息於河口、沙洲及河川草澤區域,以扁平狀之喙進行濾食藻類或是水生植物嫩葉。

花嘴鴨

花嘴鴨,雁鴨科,冬候鳥,臉部多為白色,喙尖端有明顯黃點。雌雄體色皆相同,為黃褐色為主。多成群出現棲息於河口、沙洲及河川草澤區域,濾食藻類或水生植物嫩葉。大漢溪畔的人工溼地已有繁殖紀錄。

彩鷸

彩鷸,腹部為白色,背部兩側有黃色縱線,雌鳥較雄鳥體色艷麗。以喙食方式覓食,多於泥鰍地上捕食昆蟲、甲殼類或軟體動物。生性警覺,多於清晨或黃昏夜間活動,由於保護色良好受驚擾時常藏身於草叢中不動,會發出「咯、咯」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