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江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左側選單
:::右側選單
:::

華江人工濕地

華江橋下游右岸之低灘地,規劃以人工濕地處理板橋區華江排水,為新北巿政府環境保護局「台北縣大漢溪生態廊道現地處理水質淨化計畫」七處現地處理水質淨化工程之一。

       因位於候鳥活動頻繁之江子翠河口地帶,而本河段高灘地河濱公園則是遊客密度最高、遊憩壓力最大之區域。為有效阻隔人為干擾並擴充鳥類棲息空間,該場址中特別設置面積約三公頃的感潮性濕地,在鄰近河濱公園動線邊緣,密植高莖挺水植物,以隔離人為活動的干擾;而感潮性濕地內則利用單向閘門引流潮汐,促進有機質與水文的交流,再輔以適度的人為管理,營造成適水禽活動之空間。

       該工程九十九年三月完工,場址面積為十三公頃,水域面積為9.18公頃,每日可處理華江排水9,000噸,水力停留時間為4.72日。其BOD污染削減率>65%,出流濃度<20mg/L;NH3-N污染削減率>60%,出流濃度<10 mg/L。

 

編號               項目     基本資料
   1 處理水源 華江排水
   2 處理水量 9,000CMD
   3 場址面積 13公頃
   4 水域面積 9.18公頃
   5 停留時間 4.72日
   6 設計入流水質 BOD<60mg/L、SS<55mg/L、NH3-N<30 mg/L
   7 設計放流水質 BOD<20mg/L、SS<20mg/L、NH3-N<10 mg/L
   8 設計污染去除效率 BOD>65%、SS>60%、NH3-N>60%


處理流程
       本場址原先規劃污水經設置於放流渠道中的截流工導入沉砂池後,可利用開闊的水域先期去除大型污物與懸浮固體物, 再以取水泵浦抽送至後續各處理單元,依序流經低莖草澤濕地→埤塘濕地→低莖草澤濕地→感潮性濕地,其處理流程如下所示。

       之後配合華江截流站啟用操作,因此現有華江人工濕地維持二種供水方式。

       配合華江截流站操作,晴天時華江排水大部份晴天污水皆透過截流系統送至八里污水處理廠處理 。然而為維持華江人工濕地正常操作,該截流站施工時另外增設有一壓力專管,透過專管每日可供應人工濕地9,000CMD晴天污水至沉砂池單元後,再由泵浦分送各濕地單元進行處理。該供水方式亦為濕地現有主要供水方式。

華江排水重力截水(原設計供水方式)

       華江抽水站閘門開啟時,則華江地區晴天污水將依重力流方式進入大漢溪,此時濕地透過於華江排水渠道設置截流工, 將污水採重力模式排入沉砂池中,再將污水導入各濕地單元進行處理。該供水方式為濕地原先之供水方式。

 

各單位設計說明
截流工:本單元設置於華江水門放流渠道,用以截流污水並將之導入濕地中。

 

初沉地:本單元承接了來自於華江水門放流渠道的原污水,為提昇本單元的污物沉降效果,採用了深水域型態的設計以延長停留時間,並保有較大的污泥貯留空間,水域面積為6,500平方公尺,設計平均水深1.6公尺。

 

低莖草澤濕地:本單元設置於大漢橋的北側,水域面積為3.25公頃,平均水深為0.3公尺。本場址由於地近大漢橋下,交通的便利也吸引了較多的民眾進入本區域佔地搶耕,而使地景上出現較為淩亂的景觀。故設計為低莖型態的草澤濕地,以改善本區域的地景系統,同時可提供大漢橋上行經的人車較開闊的水景意象。

 

埤塘濕地:本單元的植栽系統以低莖型態的挺水型水生植物為主體,植被的覆蓋度較低,而保留了較高的開放水域,以利水體與大氣間的氧氣交換機制進行,有助於提昇放流水的溶氧,強化後續埤塘濕地的污染削減效能。

 

高莖草澤濕地:本單元設置於放流渠道的西南側,水域面積為1.45公頃,平均水深為0.9公尺。由於本場址可用腹地面積較小,故本單元採用深水域型態的設計,以延長水力停留時間,有效強化氨氮的削減效能。在植栽配置方面,僅水岸或淺水域的環境配置有挺水型水生植物,深水域的區域則以浮葉型或沈水型的水生植物為主。

感潮性濕地:本單元設置於放流渠道的北側,水域面積為1.62公頃,平均水深為0.45公尺。由於地近遊憩壓力較的河濱公園旁,為保護後段的感潮性濕地,而採用高莖草澤型態的設計,不僅能提供良好的隱蔽功能,降低噪音與光害的干擾,有效維持棲地的品質。此外,本單元在洪氾期間常因河道水位高漲而承受相當大的水流沖刷,因地制宜採用了高莖型的挺水水生植栽設計,利用其旺盛的地下莖或根系,以加速植栽系統在洪氾後的復原速度。

 

本單元為水位高程最低的一個單元,最低水位時的水域面積為2.2公頃,平均水深為0.2公尺。為使本單元感潮而發揮預計的生態功能,其水面設計高程設定為E.L.0.5m,而本河段潮汐水位變動範圍在E.L. -0.2~1.4m之間,透過連通管與逆止閥(舌閥)的設置,即可控制潮汐在本單元的流動方向。有關感潮性濕地潮汐流動方向,漲潮時的河水由本單元上游進入,退潮時則由下游的放流管回歸大漢溪的主河道。在滿潮水位時,濕地面積由2.2公頃擴大為3.3公頃,而週邊的陸域環境在退潮後,則形成大面積的推移帶空間,配合適度的人為管理而使泥灘地不致因高莖草本植物入侵而導致棲地劣化,維持涉禽所需的淺水域泥灘地空間,成為建構本區域生物多樣性的重要基礎。

編號         歷程 單位面積(m) 水位高程 水深(m) 孔隙度 蓄水容積(m3 停留時間(天)
1  初沉池   6,500  WL1.0  1.60  100%  10,400  1.16
2  低莖草澤濕地  32,500  WL3.1  0.30  90%  8,775  0.98
3  埤塘濕地  14,500  WL2.8  0.90  95%  12,398  1.38
4  高莖草澤濕地  16,200  WL2.2  0.45  90%  6,561  0.73
5  感潮性濕地  22,100  WL0.5  0.20  95%  4,199  0.47
   合計  91,800        42,333  4.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