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該工程由環保署於94年補助新北巿政府環境保護局,挑選大漢溪城林橋至浮洲橋間之堤外灘地,構築人工濕地以淨化大安圳排水(土城抽水站排水)污水。該工程95年完工,場址面積為13公頃,水域面積為9.3公頃,每日可處理大安圳導水閘門排水11,000噸,水力停留時間為3.71日。其BOD污染削減率>60%,出流濃度<30mg/L;NH3-N污染削減率>60%,出流濃度<20mg/L。

打鳥埤人工濕地

編號項目基本資料
1 處理水源 土城專管(土城抽水站)排水
2 處理水量 11,000CMD
3 場址面積 13公頃
4 水域面積 9.3公頃
5 停留時間 3.71日
6 設計入流水質 BOD<44 mg/L、SS<46 mg/L、NH3-N<36 mg/L
7 設計放流水質 BOD<30 mg/L、SS<30 mg/L、NH3-N<20 mg/L
8 設計污染去除效率 BOD>60 %、SS>60 %、NH3-N>60%

處理流程

       大安圳污水經土城截流站專管供水後進入本場址初沉池及開放水域,再以取水泵浦抽送至後續各處理單元,依序流經第一密植區→第二密植區→生態池,現有打鳥埤人工濕地相關供水方式說明如下。

處理流程:大漢溪←生態池←第二密植區←第一密植區←開放水域←沉砂池←土城專管←大安圳

       配合土城截流站操作,晴天時大安圳大部份晴天污水皆透過截流系統送至八里污水處理廠處理。然而為維持打鳥埤人工濕地正常操作,該截流站施工時另外增設有一壓力專管,透過專管每日可供應人工濕地11,000CMD晴天污水至沉澱池單元進行處理。該供水方式亦為濕地現有主要供水方式。

各單位設計說明

  1. 沉砂池:該單元設置於大安圳排水旁,透過於大安圳河道上設置的攔水堰,將大安圳污水透過石籠導入沉砂池,該單元面積2,000公尺、平均水深1.05 公尺,為污水入流的第一單元。透過該單元除了延長污水的停留時間,使懸浮固體物有足夠的時間沈澱在此區域,還能增加水質的穩定度及增加污泥的儲留量,避免後續處理單元水質變化太過劇烈。
  2. 開放水域:該單元面積為8,000 平方公尺,平均水深為1.05 公尺。污水經過沉澱池後,水中顆粒較大之礦物及有機懸浮固體大部分已經透過沉降作用而去除,之後透過婉延河道的開放水域,除了再次發揮沉砂的功能外,更可以增加污水與空氣的交接時間。此外,由於該單元具有寬廣水域,透過陸島、淺效果,藉以可供鳥類躲藏,並且防止流浪貓犬干擾之作用。灘、放置枯倒木,可吸引鳥類以造鳥類棲息環境,其中陸島及水岸種植高莖等植物,具有隱密環境效果,藉以可供鳥類躲藏,並且防止流浪貓犬干擾之作用。
  3. 第一密植區:該單元面積為39,000 平方公尺,平均水深為0.2 公尺。透過於該單元種植蘆葦、開卡蘆、香蒲的挺水型植物,以及淺水型濕地的營造,藉以吸引如紅冠水雞或其他小型鳥類之築巢的機會。
  4. 第二密植區:該單元面積為21,000 平方公尺,平均水深為0.2 公尺。透過於該單元種植蘆葦、香蒲的挺水型植物,以及淺水型濕地的營造,藉以吸引如紅冠水雞或其他小型鳥類之築巢的機會。
  5. 生態池區:該單元面積為23,000 平方公尺,平均水深為0.7公尺。當污水通過第二密植區後,水中污染物濃度以降低到不具生態危害性,而水中剩餘的氮、磷等營養鹽也正好可以維持生態系統的生產力。此外該單元透過陸島、枯倒木、淺灘、塊石的營造,藉以營造鳥類棲息之優先環境。
編號歷程單位面積(m)水位高程水深(m)孔隙度蓄水容積(m3)停留時間(天)
1 沉砂池 2,000 WL2.75 1.05 100% 2,100 0.19
2 開放水域 8,000 WL2.75 1.05 100% 8,400 0.76
3 第一密植區 39,000 WL7.1 0.20 95% 7,410 0.67
4 第二密植區 21,000 WL7.0 0.40 90% 7,560 0.69
5 生態池 23,000 WL5.2 0.70 95% 15,295 1.39
  合計 93,000       40,765 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