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海第二期
承接新海人工濕地(一期)成功的構築經驗,(原)臺北縣政府(現為新北巿政府)乃於94年接續進行原址之擴建工程,並於隔著新海抽水站放流渠道另側(新海橋上游右岸)之高灘地辦理新海人工濕地二期工程。完工後之新海人工濕地(二期)之處理量為則4,000 CMD,場址面積約5公頃。
該場址於95年11月完工,場址面積為5公頃,水域面積為3.37公頃,每日可處理新海排水4,000噸之晴天污水,水力停留時間為4.42日。其BOD污染削減率>60%,出流濃度<30mg/L;NH3-N污染削減率>60%,出流濃度<20 mg/L。
編號 | 項目 | 基本資料 |
---|---|---|
1 | 處理水源 | 新海排水 |
2 | 處理水量 | 4,000CMD |
3 | 場址面積 | 5公頃 |
4 | 水域面積 | 3.37公頃 |
5 | 停留時間 | 4.42日 |
6 | 設計入流水質 | BOD<44mg/L、SS<46 mg/L |
7 | 設計放流水質 | BOD<30mg/L、SS<30 mg/L、NH3-N<20 mg/L |
8 | 設計污染去除效率 | BOD>60 %、SS>60%、NH3-N>60% |
處理流程
本場址污水來源與取水方式與新海三期人工濕地相同,當新海排水污水引入初沉池後,再經由揚水泵浦依序將污水送至第一密植區→開放水域→第二密植區→生態池。
各單位設計說明
截流工與初沉地:本場址截流工與初沉池與新海三期人工濕地共用,相關處理單元說明請參閱2.2.5節。
第一密植區:該單元面積為10,200 平方公尺,平均水深為0.4 公尺。透過於該單元種植蘆葦、開卡蘆、香蒲的挺水型植物,以及淺水型濕地的營造,藉以吸引如紅冠水雞或其他小型鳥類之築巢的機會。
開放水域:該單元面積為6,200 平方公尺,平均水深為1.2 公尺。透過於該單元開放水域的營造,藉以吸引紅冠水雞、水鴨、鷸科鳥類進行覓食。
第二密植區:該單元面積為9,800 平方公尺,平均水深為0.4 公尺。透過於該單元種植蘆葦、香蒲的挺水型植物,以及淺水型濕地的營造,藉以吸引如紅冠水雞或其他小型鳥類之築巢的機會。
生態池區:該單元面積為7,500 平方公尺,平均水深為0.4公尺。當污水通過第二密植區後,水中污染物濃度以降低到不具生態危害性,而水中剩餘的氮、磷等營養鹽也正好可以維持失態生態系統的生產力。此外,該單元透過陸島、枯倒木、淺灘、塊石的營造,藉以營造鳥類棲息之優先環境。
編號 | 歷程 | 單位面積(m) | 水位高程 | 水深(m) | 孔隙度 | 蓄水容積(m3) | 停留時間(天) |
---|---|---|---|---|---|---|---|
1 | 第一密植區 | 10,200 | WL4.3 | 0.4 | 95% | 3,876 | 0.97 |
2 | 開放水域 | 6,200 | WL4.2 | 1.2 | 100% | 7,440 | 1.86 |
3 | 第二密植區 | 9,800 | WL3.8 | 0.40 | 90% | 3,528 | 0.88 |
4 | 生態池 | 7,500 | WL3.5 | 0.40 | 95% | 2,850 | 0.71 |
合計 | 33,700 | 17,694 | 4.42 |
新海二、三期:新海二期人工濕地-新月橋-新海三期人工濕地水田